不过,从触控面板角度来看,RGB像素图桉镀膜使得彩色滤光片可以省却,上方的玻璃仅做为面板封装之用,因此刚好可以拿来做为触控感应电极镀膜之用。这种结构的作法其实就是把原本外挂式中、置于基板(玻璃或塑胶)的感应线路,搬移到以面板封装玻璃做为「基板」。为了不浪费内部的面板产线,三星显示(Samsung Display)将触控感应电极镀膜外包给华映、和鑫和东友化学(Dongwoo Chemical)。Super AMOLED的崛起跟集团品牌的操作有很直接的关係,市场情况比较像是智慧型手机带动了Super AMOLED,而未必是AMOLED带动了三星手机的销售;诺基亚(Nokia)的高阶手机也採用AMOLED,但仍旧无法挽回Nokia的颓势。跟苹果In-cell一样,On-cell AMOLED也是过度仰赖单一品牌;2012年On-cell AMOLED在手机约占了11.8%的出货比重,2013年则超过15%,而光是三星品牌本身就将占其中的90%。至于电容式On-cell LCD的发展以友达较早,但是约在2010年后就不再出货。电容式On-cell LCD沉寂一段时间后,2013年时又再度获得关注,最主要的助力和关键不是因为面板厂,而是触控控制晶片厂商。
单层多点图桉助力 On-cell LCD绝地反攻
控制晶片厂商约在2012年时开发了新一代的「单层多点」图桉,与单面ITO图桉(SITO)相同,两者仅需要一片基板承载感应线路。相对于单面ITO图桉来说,单层多点仅需要一道光罩,但前者却约有三到四道光罩;而且,前者需要做电极绝缘的架桥(Bridge),后者则不需要架桥。原先开发的单层多点的目的是为了改善GFF结构中的物料成本,除了节省一张ITO薄膜外,连同两片薄膜间的光学胶也一併省下;业界对薄膜式单层多点结构习惯称之为GF1。
不过即使如此,GF1却无法完全取代GFF。使用单层多点的GF1将X-Y电极放置在同一面,两个电极间之所以不需架桥又绝缘,是因为其中一个电极被截断成多段小单元,每段小单元再以引线走过触控感应区导到边缘予以连接。当面板面积越大时,通常就越须布满较多的「排线(Channels)」,而其中截断的电极被截断的单元数目就越多,致使连接引线更显複杂,进而影响感应区内的触灵敏度。相对而言,GFF并没有这种问题。2013年时所有用于手机的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出货中,薄膜式单层多点图桉约占10%,主流仍然是GFF(超过50%),特别是5吋等级的高阶手机,因为灵敏度的考量,不太可能使用GF1。
不过,单层多点图桉却在On-cell LCD找到新的机会。2013年初群创透过与新思国际的合作,成功将4.5吋的On-cell LCD出货给酷派和摩托罗拉(Motorola),至此单层多点图桉成了On-cell LCD的主流,陆续投入的面板厂包含华映、彩晶和友达。当面板厂的嵌入式触控面板採用单层多点图桉时,并无法如GF1般地节省基板、光学胶等物料成本,但是由于仅需要一道光罩,致使其良率高于过去採用的单面ITO图桉。而且,面板厂更熟悉于黄光蚀刻製程,如果可以改善截断电极引线的宽度,对单层多点的灵敏度也会有所助益。因此,其最终成本、效益就逐渐有了竞争力,得以说服较多的品牌导入,而不再仅是过度集中于单一品牌(像是苹果和三星)的现象。如果不是控制晶片厂商开发的单层多点图桉,相信On-cell LCD的普及速度应该会再延缓。
品牌厂/面板厂各自拥戴 In-cell/On-cell之争续战
在In-cell方面,主要的导入品牌为苹果(自有专利)、索尼和Google Nexus 5(溷合式),以前者的发展最重要。截至今年3月时,供应链端还无法明确地指出下一代的iPhone是否仍然採用In-cell结构?又或者是,当In-cell结构的良率不如预期时(配合更大的尺寸与更高的解析度),苹果是否会以GF2来做为救援方桉?以苹果这家公司过去的特性与技术偏好来看,不太可能会採用On-cell AMOLED或是On-cell LCD,而会以能够掌握的自家专利技术为主。
On-cell AMOLED方面,主要仍以单面ITO图桉为主,这是因为目前的独家供应商三星面板必须配合集团的品牌制高点,藉以凸显品牌高阶智慧型手机的特色。就算是供应给诺基亚等其他品牌使用,往往也不是最先进的规格。因此,对其他品牌来说,AMOLED在规格与价格上,相对于LTPS TFT LCD并没有优势,还不如选择LCD加上外挂式的触控面板结构。
至于On-cell LCD方面,2013年藉由单层多点图桉的导入,已经突破了过度仰赖单一品牌的困境,而更多的面板厂投入更有助于解除品牌採购上「单一货源」的顾虑。不过,On-cell LCD现在的发展与其他嵌入式触控面板却不尽相同。后者的产品定位多半是一线品牌与高阶机种,但是单层多点式的On-cell LCD却是瞄准中阶与低阶机种,正如同薄膜式GF1相对于GFF的定位差异。除了触控技术与图桉上的原因外,或许这样的产品策略才是有助于嵌入式触控面板的未来发展。
嵌入式触控面板虽然在堆叠厚度上有优势,但是外挂式结构也可以藉由OGS或是较薄的ITO薄膜和光学胶来达到;更重要地,外挂式的供应链相当成熟,品牌在供应商、规格到价格的选择都相当充沛,这是嵌入式触控面板所不及的。当前单层多点式的On-cell LCD已经在价格上可说服品牌使用,而较多的面板供应商将会更有助于品牌採购的比重;而当较多的品牌採用促成出货比重拉高后,自然能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及高阶品牌导入意愿。
![]() |
户外广告机 |
落地式广告机 |
高清广告机 |
分屏广告机 |
蓝牙广告机 |
网络广告机 |
数字标牌播放器 |
广告机方案 |
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 |
触控一体机 |
高清机顶盒 镜面广告机 | 多媒体广告机 | 触摸广告机 | 液晶广告机 | 车载广告机 | 互动式广告载体 | 楼宇广告机 | 流媒体实时发布系统 | 广告机外壳 | 户外大屏幕 | 广告机报价 数字标牌软件 | 电子看板 | 商业显示 | 数字展示 | 嵌入式主板 | 触控一体机 | 数字标牌显示器 | 嵌入式流媒体服务器 | 立式广告机 | 3D广告机 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