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革顶层设计重要,落地有声更重要。 2月27日,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,要处理好改革“最先一公里”和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关系,突破“中梗阻”,防止不作为,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,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。

“春节前,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,同陕甘宁部分市县委书记座谈,他强调,市县一级领导干部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积极作为。这是总书记给我们提出的重要课题。”延安市宝塔区委书记严汉平说,落实改革举措就是要落在基层干部的作风和行动上。 切中肯綮方能游刃有余,水深流急更需行稳致远。 让改革更具穿透力,必须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起来,调动各种因素和手段,为改革创造环境、增添动力。 ——用法治引领和推动改革。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,要坚持立法先行,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,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。

已经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,将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。立法本身就是一个权力利益分配与平衡的过程,作为规范国家整个立法活动的根本依据,立法法的修改必将对下一步深化改革和法治建设进程产生重大影响。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车光铁认为,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立法,极易造成强调部门权力和利益的现象,不可避免存在部门利益保护倾向。 进一步明确和保障立法工作中人大的主导地位,不仅对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至关重要,而且可以有效扭转“国家权力部门化、部门权力利益化、部门利益个人化”倾向,为改革“突围”创造条件。 ——以督察促进改革落实。 过去一年,中央改革办成立督察局,专司改革方案督检之责;中办、国办联合派出8个督察组赴16个省区市,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开展督察;中国政府网还推出关于政策落实的网上调查,公开征询公众对重大改革的评价。今年的首次中央深改组会议,则再次强调要深入开展督察工作。 各级加大力度,督促改革措施落实,无疑有助于打通改革推进的“最后一公里”;同时,在攻坚阶段让群众参与评价改革成效,也能用民意倒逼改革举措的落地。 ——以不断提高的改革质量释放发展动力。 基层干部群众反映,一些改革措施看起来很好,但由于配套没跟上、前景不明朗等因素,影响了改革效果。 在户籍改革中,有的地方进城落户条件非常宽松,但因户口涉及的计生、就业、医疗等待遇得不到及时落实,直接导致农村人口落户城镇的意愿不强。 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表示,要对改革进行阶段性评估,及时跟踪研判,并不断完善改革方案,只有改革更接地气、更有实效,才能更好调动群众投身改革的积极性。 ——将改革共识化为强大正能量。 推进改革需要勇于担当。必须看到,一些干部对全面深化改革存在观望心态,也出现一些“为官不为”的情况。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,这一轮深化改革存在很大难度,在于普遍受益式的改革已经过去,继续深化改革会有一些既得利益者受损,这也是一些地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重要原因。 惟改革者进,惟创新者强,惟改革创新者胜。 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“勇于担当”,这是对领导干部能力与责任的更高要求。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“大考”,要让更多人成为改革的弄潮儿,使改革正能量越聚越强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