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自iPhone流行起来之后,“电容屏”、“电阻屏”这些原先无人知晓的技术名词,开始被人们挂在嘴边,成为了时髦的词汇。而触摸屏的种类,也开始成为人们挑选手机的重要标准——贩卖手机的商家通常都会告诉你,电容屏更好,电阻屏是已经淘汰的技术,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?
电阻屏的确是一种相对“古老”的技术,在“PDA时代”曾被广泛应用。它纯粹依靠压力来接通两片导体,形成一个触点,这也就是大多数的电阻屏都会配一支手写笔的原因——事实上,任何能形成压力的物体都能用来控制电阻屏:指甲、牙签、圆珠笔……因为需要形变才能工作的缘故,电阻屏不能做得很硬,比较容易磨损,也容易被误触,出于保护屏幕和避免误触的考虑,电阻屏通常都会比边框低一些——如果你用过“古老”的PPC或PALM,你应该会对那种设计很熟悉。此外,由于技术所限,它不支持多点触摸,在iPhone与Android Phone流行的时代,这无疑是它的致命伤——但如果你不在意这一点,那么其定位的精准性,依然有其价值。
电容触摸一直都被广泛地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的触摸板上,苹果的新产品Magic TrackPad,无疑就是一块“升级扩大版”的电容触摸板。而自iPhone将电容屏带入手机之后,这种坚固耐用、操控方便的触摸屏渐渐开始成为主流。技术上完美支持多点触控是电容触摸相对于电阻触摸最大的优势,它的原理是生物电场与屏幕表面接触时形成一个耦合电容——回忆一下,那是一条高中时代就教过的定理。所以,让它工作的前提是——接触它的必须是有机物:手指、鼻子、火腿肠……而指甲或是圆珠笔这类的物体是无法操控它的。这样一来,电容屏会减少很多误触的机会,触控也更灵敏,无须用力,只需轻轻接触就可以完成操作——我们所使用的大多数电容屏表面都覆了一层保护玻璃,令其更坚固耐用——其实搭载电容屏的手机并不需要贴膜来保护。而分辨电容屏和电阻屏也成为了很简单的事——用指甲试一试就知道。
采用电磁感应原理的电磁屏,与以上两者都不同,它既无法用手指操作,对压力也没反应,在厚厚玻璃之下的屏幕只对配套的电磁笔有反应。它既有电容屏的灵敏、耐用与不易误触,又有电阻屏的定位精准,更能够分辨手写时压感的大小,堪称完美,只不过成本实在是太过昂贵,只有在电子画板、TabletPC之类售价昂贵的高端产品上,才能看见它的身影。
如果你一直对拼音输入颇为头痛,时常需要手写来帮忙,那么或许你应该选择一台电阻屏的手机——它们并没从主流市场绝迹,并且几乎统治了山寨机市场。其实除了无法实现多点触摸,它并没传言中的那样不堪,毕竟对于手写来说,有支笔要比用手指写字舒服得多。
如果你是位数字艺术家,或设计行业的专业人士,那么电磁屏将是最佳选择——虽然它们贵了点儿,但物有所值。WACOM的“Intuos”数位板能够提供多达2048级的压感,完美模拟你的笔触,与在纸上作画几无区别。在屏幕上直接绘画将是件非常昂贵的事——“Cintiq”数字绘图屏的售价极少低于5位数,TabletPC虽然性价比较高,但仅能提供256级压感——但看着电磁笔直接在屏幕上绘出一幅作品,的确是件令人愉快的事。对于业余爱好者而言,或许一台iPad也算够用——iPad的电容屏虽然无法提供真正的压感,但那些绘图软件的编写者却想了个很聪明的主意——用接触面积的大小来判断“落笔”的轻重——你可以试试用手指作画是什么感觉。
对于大多数只想体验以下新科技奇妙之处的用户来说,电容屏手机、笔记本触摸板、苹果Magic TrackPad、WACOM Bamboo Touch,它们每一样都能让人充分体验到多点触控操作的新奇之处。
而如果你是一名交互设计师,那你可就该打起精神了——在触摸屏流行的时代,鼠标动作开始过时,如果连鼠标指针都不再存在,那么“鼠标悬停”又能有什么用呢?是该开始为触摸重新设计交互界面的时候了。